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3333333333

    信息发布者:蒋晓伟
    2017-03-10 14:33:33   转载

    春华秋实又五年,生态芮城展新姿。“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新常态,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改革发展步伐铿锵有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奠定了人民安定幸福生活的基础,托起了宜居宜业生态芮城的发展梦想。一幅幅波澜壮阔、奋勇前行的美丽画卷在古魏大地绚烂展开。

    过去的5年,是发展战略完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再登新程的5年。县委、县政府秉持“功成不必在我,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对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提升,明确提出: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过去的5年,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晋位赶超的5年。全县经济发展持续保持提档升级、赶超晋位的发展态势。

    过去的5年,是统筹推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的5年。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拉开,民生城建得到全面彰显,“四城联创”成效显著,功能形象显著提升,市域城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过去的5年,是统筹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的5年。连年办理民生“十件实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各项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改革成果普惠共享。

    ……

    这5年,宏伟的蓝图变成了现实,发展根基得到筑牢,发展引擎铸就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腾飞的翅膀。

    在中共芮城县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之际,本报组织稿件反映全县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意在总结过去、提振信心,激励全县人民向“十三五”新的征程阔步前行,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思想理论武装工作成效显著。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县党员干部头脑,紧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契机,不断规范县、乡两级中心组学习,大规模实施干部教育培训,选树了高文毓等一批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迈出新步伐,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双学”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坚持“三个倾斜”的用人导向不动摇,突出“好干部来自好班子、好班子产生好干部”选人理念,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实施书记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评议制度,创新实施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引领、项目化创建”工作机制。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党在基层战斗力和凝聚力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深化。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抓重要时间节点,锲而不舍正风肃纪,“四风”积弊得到有效整治。反腐倡廉形成高压态势。坚决落实“两个责任”,不断加强廉政教育,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良好从政环境。

    工业园区势头强劲

    5年来,我县按照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的工作思路,遵循“以亚宝、宏光为龙头,横向配套,纵向延伸,壮大现代医药及医药包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工业总量逐年加大,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县实施工业类重点项目29个,其中,现代医药产业集群项目15个,完成投资34.36亿元;县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0家增加到1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年均增长26.96%;“十二五”末全县(含风陵渡开发区)工业上缴税金5.63亿元,比“十一五”末的2.94亿元增长91.5%。县内工业企业上缴税金4.04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5.95亿元的67.9%。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股改上市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以亚宝、宏光两大龙头引领,现代医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集群发展后备力量不断培育壮大的可喜局面。


    现代农业如火如荼

    “十二五”时期,我县农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粮食生产成绩显著,总产由“十一五”末的2.02亿公斤增加到3.35亿公斤,实现了“五连增”,连续5年荣获“全国产粮大县”称号,国家奖励资金6072万元。农业总产值由“十一五”末的26亿元增加到44亿元,增加了69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一五”末的4504元增加到9225元,年均增幅8%。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由“十一五”末的3.8亿元增加到9.78亿元,增长了近3倍。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建成县级病虫测报区域站,建设省柴节煤炕连灶1万户,发展大中型沼气10座,实施“三沼”综合利用5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分别是1家、3家,市级龙头企业达17家,比“十一五”末增加88.9%。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连续4年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达78万亩。水果总面积42万亩,苹果面积达35.5万亩,年产量达57.2万吨,大力实施十大技术,提升芮城苹果品牌和知名度,出口加拿大、俄罗斯、孟加拉等10多个国家。

    基层农技体系建设日臻完善,10个乡(镇)农技站办公场所全部建成使用。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了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19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全县共完成投资1亿元左右,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涌现出南卫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永乐设施蔬菜示范园区、汉渡文兴葡萄园区等一批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5年来,先后投资9亿余元,完成了20.93公里的一级路建设工程,新建农村公路156公里、改建203公里,完成了自然村“村通”工程143.5公里,建设二级旅游路27公里,行政村街巷硬化1582公里;在道路运输方面,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安畅驾校1个,投资980万元,建成运输场站1个;在水路运输方面,投资235万元,对5个码头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在城市客运方面,投资600万元,更新出租车30辆,投资4800万元,新增纯电动公交车60辆,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出了突出贡献。

    运宝高速中条山隧道顺利贯通,运宝黄河大桥建设如火如荼,县道公路提质改造,旅游公路基本完成,乡村公路通畅便捷,农村巷道硬化实现全覆盖,“四横二十纵”公路网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文化旅游风生水起

    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紧紧围绕
    “文化引领,生态支撑,经济提升”的总体思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根祖文化、道教文化三大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强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深度融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戏剧艺术精品层出不穷,民间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特色旅游文化亮点频现,“一带两区七景”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黄河第一游,永乐道芮城”的形象品牌全面打响,文化旅游年总收入达到15亿元,占全县年GDP总值的15%。芮城已逐步发展为运城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南大门和核心景区之一,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带的一座文化之城、魅力之城、和谐之城。

    2012年以来完成了《芮城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一带两区七景”的旅游发展格局和“黄河第一游,永乐道芮城”旅游形象品牌,为旅游产业发展确定了纲领性目标。聘请央视高清视频制作了“黄河第一游,永乐道芮城”旅游形象宣传片,在“优酷”等优势媒体推介宣传。各大景区联合发力,成功举办了永乐宫庙会、大禹渡古庙会等各种节会活动,景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度挖掘黄河文化、道教文化、根祖文化资源内涵,大禹渡、圣天湖、九峰山等先后投资2.2亿元,先后完成了滑沙、滑草、温泉酒店、水上漂流等基础设施和特色游乐项目,景区竞争力明显提升。随着省委、市委加强文化旅游营销推广和中条山隧道通车后交通瓶颈的打破,圣天湖、大禹渡等景区游客呈现井喷式增长。

    同时紧紧抓住运宝高速贯通的机遇,多措并举,在加大旅游宣传推介上做文章;精心建设,在打造A级景点景区上下功夫;延伸链条,在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上求突破;利用光环,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环境质量优良的各种优势,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统领,努力构建“一带两区七景”的产业格局,打造宜居宜业的精美县城和全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

    生态兴县风景独好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科学发展,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为抓手,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历届县委、县政府,秉持“功成不必在我,久久为功”的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对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进行了不断完善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主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中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美协芮城写生基地”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授予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县”,2014年7月22日获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6月3日,我县光伏发电领跑技术基地项目顺利获批。

    5年来,共计完成造林面积12.2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4.2万亩,干果经济林6.88万亩,通道绿化0.67万亩,义务植树0.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560余公里,园林村绿化115个,共计植树3800万株,使全县林木覆盖率由2010年38.79%提高到2015年的46.2%。我县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造林绿化先进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林业生态县”。201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全县实现了“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林木覆盖率、湿地保有量”三增一稳目标。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十二五”期间,我县城市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文化立城,生态建城,产业兴城,文明爱城”的发展理念,科学定位“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宜居县城”的建设目标,奋力实施了20条城市道路、供排水、亮化等市政工程,形成了“九纵九横加一环”的城市道路格局,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奋力实施了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垃圾处理、天然气三大环保工程,为碧水蓝天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奋力实施了以城隍庙周边、圣寿寺周边和城北入口为主的三大拆迁工程,形成了以城北公园、圣寿公园和城隍庙周边为典范的文化休闲、商贸、旅游三大核心区域,凸显了县城的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奋力实施了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单位庭院三大生态工程,增加绿化面积60余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4%;奋力实施了会展中心、文博馆、全民健身中心三大文化工程,谱写了“老城弹时韵、古城换新姿”的华美篇章,为全县人民打造了一座生态园林之城、文明和谐之城、魅力宜居之城。

    教科工作春华秋实

    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芮城教育以办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教育为目标,围绕质量、安全两大主题,实施名师、名校两大方略,高度关注民生,全力推进均衡,突出质量提升,着力促进公平,创新科技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全市领先地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成果显著,教育信息化应用走在全省前列,科技工作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县“十三五”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教科系统将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我县教科领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作出贡献。

    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发展为了人民。“十二五”期间,全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逐年增长,2015年达到15.2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80.1%。公职人员住房公积金按照12%的最高标准配套,保持全市最高水平。民政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面实施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城镇新增就业3393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565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24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8%以内。全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逐年提升,新农合参合率在99%以上。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达到80%,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400余套,形成了安居东区、安居西区、安居南区、安置北区和安置中区5大住房保障体系。改造农村危房5550余户,易地搬迁贫困户2400余人,使1.5万贫困人口成功实现脱贫,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目前,我县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全面建成,养老、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全体人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规定的职业人群。各类人群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实现“11连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月55元增加到80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省内住院直接结算,大病医保全面推行。失业保险待遇与物价指数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形成联动增长机制。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